吳昌碩(1844年8月1日-1927年11月29日),原名俊,字昌碩,號缶廬、苦鐵、大聾等,浙江省湖州安吉縣鄣吳村人。他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書畫家、篆刻家、詩人,被譽為“清末海派四大家”之一,並擔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長。吳昌碩在詩、書、畫、印四個領域皆有卓越成就,開創了“金石大寫意”畫風,對近現代中國藝術影響深遠。
吳昌碩早年經歷與藝術啟蒙
吳昌碩出生於書香門第,父親吳辛甲為清朝舉人。17歲時,因太平天國戰亂,家破人亡,與父親逃至石蒼塢避難,後定居於吳城蕪園。1865年,21歲的吳昌碩考取秀才,開始以篆刻為生。他遊歷江浙一帶,拜訪名師,廣泛吸收金石碑文、璽印、字畫等藝術精華,為日後的藝術創作奠定堅實基礎。
吳昌碩的藝術成就與代表作品
吳昌碩在詩、書、畫、印四藝方面皆有深厚造詣,並將其融合,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。
- 詩歌
吳昌碩的詩作風格詩作風格質樸自然,縱橫曠逸,情感真摯,與他的書畫作品相得益彰,常以詩題畫,詩中有畫,畫中有詩,詩畫相得益彰。他曾自述:“我平生得力之處,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。”
他的詩集《紅木瓜館初草》收錄了他早年的詩作,展現了他深厚的文學素養。
- 書法
他精於篆書,尤以石鼓文成就最高,筆力雄渾,氣勢磅礴,將篆刻的刀法融入書法之中,形成獨特的“金石味”書風。他的書法作品被譽為“貌拙氣酣,勁道十足”,極富藝術感染力。
- 繪畫
吳昌碩50歲始學畫,專攻花卉,以金石碑版之功熔鑄筆墨,開創“金石大寫意”畫風。其作品筆力老辣,氣勢雄強,構圖新穎,色彩濃麗,尤善用西洋紅,色澤鮮艷。他常以“之”字和“女”字形構圖,或作對角斜勢,虛實相生,主體突出。
吳昌碩擅長花卉題材,尤以梅、蘭、竹、菊等為主,筆墨酣暢,色彩濃烈,展現出強烈的個人風格。他的作品《花卉十二條屏》曾在2005年以20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,創下海上畫派作品的拍賣紀錄。
- 篆刻
吳昌碩篆刻藝術從浙派入手,後專攻漢印,將篆刻時的刀法融入書法之中,形成“鈍刀中鋒”的篆刻風格。其印風雄健,妙在虛實,工粗中有細,流動中見厚樸,秀麗中顯蒼勁,影響深遠,形成“吳派”。



藝術成就與影響
吳昌碩一生創作豐富,作品涵蓋詩、書、畫、印各個領域,開創了“金石大寫意”畫風,對近現代中國藝術影響深遠。他晚年定居上海,被後世歸於“海上畫派”,2005年,其作品《花卉十二條屏》以美金200萬元的價格成交,成為近代最高價的海上畫派作品之一。
吳昌碩在日本也享有很高的藝術聲譽,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廬曾向他請教,日本書畫界專門為他鑄造半身銅像,贈西泠印社陳列。在吳昌碩誕辰160週年之際,東京銀座美術館舉辦了吳昌碩書畫展,展出了收藏於日本的吳昌碩書畫作品。
他對後世影響深遠,門下弟子眾多,如齊白石、王震、潘天壽、沙孟海、諸樂三等,皆或出其門下或受其影響,成為近現代中國藝術的重要代表人物。
晚年生活與藝術總結
吳昌碩晚年定居上海,廣收博取詩書畫印並進,風格突出。1915年起任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會長,1913年被推為西泠印社首任社長,對中國近現代藝術發展貢獻卓著。
1927年11月29日,吳昌碩在上海逝世,享年83歲。他的一生致力於藝術創作與傳播,將詩、書、畫、印四藝融合,開創了獨特的藝術風格,對中國藝術史產生了深遠影響。
吳昌碩的代表作品
吳昌碩一生著作豐富,涵蓋詩文、書法、篆刻等領域,主要包括:
吳昌碩詩文
- 《紅木瓜館初草》
- 《缶廬集》
- 《缶廬別存》
- 《缶廬近墨》
- 《苦鐵碎金》
- 《樸巢印譜》
- 《篆雲軒印存》
- 《削觚廬印存》
- 《缶廬印存》
吳昌碩書畫
- 《花卉十二條屏》
- 《墨梅圖》
- 《秋花圖》
- 《群芳競秀》
- 《石榴圖》
- 《牡丹圖》
吳昌碩篆刻
- 《缶廬印譜》系列
- 《苦鐵碎金》系列印作
這些著作全面展示了吳昌碩在詩、書、畫、印四藝上的深厚造詣,對後世影響深遠。
德華堂誠徵吳昌碩珍品
德華堂致力於收藏與推廣中國書畫藝術,誠摯邀請各界人士提供吳昌碩先生的珍藏字畫、書法、畫作等藝術品。我們將以高價收購,並妥善保存,讓這些珍貴的藝術瑰寶得以流傳後世。如您擁有相關藏品,歡迎與我們聯繫,共同傳承中華藝術之美。
作品集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