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墨香承載童年:早年成長與啓蒙(1898–1919)
黃君璧出生於廣東廣州(南海西樵),家學淵源,父親仰荀公收藏古玩字畫、重視傳統美學。他6歲入私塾讀書,16歲考入廣東公學美術科,師從李瑤屏學習國畫與西畫,融合古法與近代技法。
1919年畢業後,他參加廣府藝術圈,並遊學楚庭美術院研習西畫。1922年參加廣東省展一舉獲獎,從此開啓創作與教學生涯。
二、立足嶺表:廣州時期之教學與創作(1923–1936)
1923年,他應聘廣州市培正中學任教;1926年擔任市立美專教務主任。他與廣東多位畫家成立癸亥合作畫社,後發展為國畫研究會,推動國畫現代化。
這期間,他廣泛寫生於嶺南山水,強化傳統功底,筆墨厚重、氣象恢弘。相識的同輩藝術家包括潘致中、馬公弁、易大庵等。
三、融匯古今:與徐悲鴻時期的跨界合作(1937–1948)
1937年後,黃君璧受徐悲鴻邀請,任國立中央大學美術系教授兼國畫系主任,直到1948年。他在此期間深入國家山川,赴桂林、華山、長江等地寫生,從自然中汲取創作靈感。
抗戰期間,他在重慶堅持教學與寫生,其教授經歷超過11年,爲後來在臺灣和國際舞臺鋪平道路。
四、白雲堂落筆:台灣教學生涯與藝術成就(1949–1991)
1949年遷臺後,他出任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兼主任,直至1971年退休。他於教學兼營“白雲堂”畫室,併兼任宋美齡等高層人士的私人導師。
1957年獲教育部選派赴歐美考察美術教育,存取美國、歐洲、加拿大等國。1968年獲美國聖約翰大學學術獎章,並赴各地展出 。
他晚年尤愛雲水山川,曾於1969年走訪非洲與南美三大瀑布(維多利亞、伊瓜蘇、尼加拉瓜瀑布),現場寫生,獨創“倒人字法”、“抖筆法”等表現瀑布動勢的技法。
五、藝術風格解析與代表作品
- 風格定位
他融閤中國古典山水與西方透視、光影、比例,通過寫實而不失筆墨韻味,因而被西方稱爲“中國新古典派”。 - 雲水瀑布傳奇
——雲:用白雲設計鋪設意境,構圖沉穩如仙山雲海。
——瀑布:三大瀑布寫生融入筆下,以寫實傳遞動感與雄偉。 - 早期傳統作品
他臨摹龔半千、石濤等古畫,風格厚重而富於創新。 - 風格演變對比視角
有評論認爲其作品兼顧古意與現代感,但偶見“如照片雲”的寫實處理,體現其獨特手法融合 。 - 代表作品
- 《溪山瀑雨圖》《白雪紅樹映清溪》以雲山爲主。
- 瀑布系列:表現其成熟技法,如“倒V字”、“抖筆”等。
- 作品常收錄《黃君璧畫集》《書畫選集》。



六、獎項與影響力
- 1955年榮獲中華民國教育部中華文藝獎(美術)。
- 1967年獲畫壇宗師匾。1968年獲聖約翰大學學術獎章 。
- 1984年獲中華民國文建會國家文藝特別貢獻獎 。
- 2011年設立“黃君璧獎學金” 。
七、學術與教育理念
黃君璧注重傳統功法與自然實踐,主張“習藝三師”:師古法,師自心,師自然。他強調寫實與情感並重—“既要有古法韻味,又要體現光影比例的理性” 。
其教學強調基本技法如透視、素描、結構與光影,爲台灣現代美術教育打下基礎,對幾代學生產生深遠影響。
八、評價與爭議
- 被譽爲“渡海三家”之一,與張大千、溥心畬並列。
- 西方視他爲中國寫實水墨代表,優異融合傳統與現代 。
- 有人批評其雲水寫實過重,有“照片感”,但整體仍被認爲平衡了傳承與創新 。
九、遺產傳承
黃君璧逝世於1991年10月29日,享年93歲 。其作品與藏品廣泛捐贈予台灣國家美術館、故宮博物院、歷史博物館等,多爲研究者與畫迷津津樂道 。
其美學精神與教學理念在臺灣產生持續影響,其“白雲堂”學派延續至今,作品與文獻是藝術學術的重要資源。
十、總結:雲山與墨韻交響
黃君璧一生致力於筆墨形式與客觀寫實的融合,將嶺南畫“攬古辭今”與西方藝術理念有機結合。他既是傳統的踐行者,也是現代感的拓荒者。其一生,是雲與山的奔流,是胸中丘壑與筆端光影的交響,是中國畫從傳統向現代躍進的見證。
若您擁有黃君璧先生真跡、手稿、書信、寫生稿等珍藏,歡迎與德華堂聯絡,我們提供專業鑑定、高價收購與妥善保存,讓這位畫壇宗師的筆墨精神永續流傳。
作品集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