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年啟蒙:家學淵源與古籍薰陶
1895年,董作賓誕生於河南南陽一個書香世家。家學淵源,父親董式瑞以經學、史學與書法見長,給予董作賓良好的啟蒙環境。幼年時期,董作賓便顯露出對書畫與古文字的濃厚興趣,家中藏書盈架,碑帖琳瑯,這為他日後在文字學與書法藝術上的深厚根基,埋下了早期種子。
青年時期的董作賓,讀書敏銳,善於鉆研古籍,深得經史之義理。儘管家境普通,他的學問卻在南陽一帶頗有名氣。這段扎實的國學修養,成為他日後步入甲骨學堂與考古研究的堅實基礎。
初入北大:邂逅甲骨文,開啟學術徵途
1923年,董作賓考入新成立的國立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,成為研究生。當時,中國正處於新文化運動蓬勃興起、古文字學與考古學逐漸興盛的時期。董作賓在北大師從羅振玉、王國維等一代學術泰鬥,接觸到甲骨文與殷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,從此對甲骨文產生濃厚興趣。
在北大期間,董作賓開始系統研究甲骨卜辭與青銅器銘文,並立志投身殷墟考古事業。他說:「文字之學,非從簡牘斷片見其初形,難窺真相。唯有身臨遺址,方能溯其源流。」這種重實地、求真跡的學風,奠定了他日後考古研究的基調。
投身考古:殷墟發掘與甲骨五期
1928年,董作賓受聘於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(簡稱史語所),成為編輯員,隨即前往河南安陽小屯村——殷墟遺址——展開實地考察。殷墟是中國商代晚期王都的遺址,出土的大量甲骨文,記載著殷商王朝的政事、宗教與民俗,是研究中國上古史的重要門徑。
在1930年代的十餘年間,史語所對殷墟進行了十五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,董作賓親身參與了其中的前七次與第九次發掘,成為主力專家之一。憑藉嚴謹的田野考古與對甲骨文字的敏銳洞察,董作賓提出了著名的「甲骨五期說」,將出土甲骨文按時代劃分為:
- 盤庚武丁時代
- 祖庚祖甲時代
- 稟辛康丁時代
- 武乙文丁時代
- 帝乙帝辛時代
這一分期系統,至今仍是甲骨文斷代研究的重要依據,極大推進了甲骨學與殷商史的科學化、系統化。
突破傳統:甲骨文斷代學的創立
1931年,董作賓發表《大龜四版考釋》一文,首次提出可根據「貞人」署名斷定甲骨文時代,開創了以甲骨銘文內在線索為基礎的斷代新路。1933年,他又在《甲骨文斷代研究例》中,明確提出斷代研究的學術框架,奠定了甲骨文斷代學的理論體系。
這種科學化、系統化的研究方法,使得甲骨學從僅僅的文字考釋,進一步推進到與歷史學、考古學結合,開創了學科交叉研究的新局面。此舉被譽為「古學之最高峰」,讓甲骨學研究從此翻開嶄新篇章。
甲骨四堂:學界巔峰與交遊軼事
在中國甲骨學的發展史上,董作賓與羅振玉(號雪堂)、郭沫若(字鼎堂)、王國維(號觀堂)並稱為「甲骨四堂」,是中國甲骨文研究的奠基巨匠。唐蘭曾評價他們:「自雪堂導夫先路,觀堂繼以考史,彥堂區其時代,鼎堂發其辭例,固已極一時之盛。」
董作賓與這三位前輩學者交誼深厚,常有學術辯論與書信往還。他曾自謙:「吾雖學不逮觀堂,然以細讀甲骨,求其時代,或稍可補先賢遺漏。」這種謙遜而求實的精神,正是董作賓治學風格的真實寫照。
國際視野:美國芝加哥大學與海外交流
1947年,董作賓受邀赴美國芝加哥大學,任中國考古學客座教授,期間與歐美學者進行廣泛交流,將中國甲骨學研究成果推向國際學界,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理解。這段海外講學經歷,讓董作賓深感文化傳承與學術交流的重要,他曾說:「中國文化之所以歷久彌新,正在於其能與世界對話、互證互益。」
書法藝術:甲骨書法的傳神之筆
除了學術研究,董作賓在書法藝術上亦有卓絕成就。他尤擅甲骨書法,筆力沉穩、蒼勁古樸,富有金石之氣。其書作往往取法殷墟甲骨,融入自家風格,獨樹一幟。董作賓自言:「筆之所達,心之所適。甲骨書法,當不泥於碑帖,宜得其神而出其新。」
他還嘗作篆刻,刀法樸厚有力,與書法相映成趣,成為其藝術生命的延伸。這種融合甲骨文字與書畫篆刻的藝術實驗,為後世留下極為寶貴的藝術資源。
晚年與遺產:逆境中的堅守
1949年,董作賓隨國民政府遷往臺灣。初到臺灣,生活清苦,家中十餘口人,生活壓力甚巨。然而,即使在經濟拮據、身體病痛纏身的境遇中,他依然筆耕不輟。1951年至1955年,董作賓出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,主持甲骨文研究室,推動甲骨學研究在臺灣的發展。
1959年,董作賓突發中風,雖言語受損,仍以筆代口,撰寫學術筆記,直至生命最後。1963年,董作賓在臺北病逝,長眠於胡適公園,留下了無數珍貴的學術與藝術遺產。
代表作與學術影響
董作賓一生著作等身,發表學術論文近200篇,尤以以下著作最具影響力:
- 《甲骨文斷代研究例》
- 《殷墟文字甲編》《殷墟文字乙編》
- 《殷曆譜》
- 《中國年曆總譜》
其中,《殷墟文字乙編》共輯錄13047片甲骨文,成為甲骨文學的里程碑。這些鉅著奠定了中國古文字學與殷商史研究的現代基礎,對海內外學界影響深遠。
董作賓的文化遺產與現代意義
在甲骨片的微茫殘文間,董作賓找到了中國上古文明的脈動;在書畫的渲染勾勒裡,他以筆蘊魂,傳達著對歷史的敬意。董作賓的一生,是中國學人篤學不倦、文化自信的典範。今天,無論是研究甲骨文的學者,還是鑑賞書畫的藏家,都能從董作賓的學問與書藝中,感受到那種穿越千年的文化自信與智慧光芒。
德華堂誠邀收藏董作賓的書畫、手稿與學術遺產。我們專注於藝術品專業鑑定與高價收購,願與您攜手,珍視與傳承這位文化巨匠的寶貴遺產,共同見證中華文明的博大與永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