閻錫山(1883年10月8日-1960年5月23日),字百川、伯川,山西五臺人,是中國近代史上極具影響力的政治與軍事人物。他不僅在政壇上擁有顯赫地位,亦在書法藝術領域展現出深厚造詣。其書法作品風格獨特,筆力雄健,深受收藏家與藝術愛好者的推崇。
從軍政巨擘到書法名家
閻錫山早年投身軍政,歷任山西都督、督軍、省長等職,主政山西長達38年,期間致力於地方建設與軍事改革,成就斐然。然而,在繁忙的政務之餘,他始終未曾放棄對書法藝術的熱愛。其書法作品多以行書、楷書見長,筆觸遒勁有力,氣勢磅礴,展現出其堅毅果敢的性格特質。
書法風格與藝術成就
閻錫山的書法作品融合了傳統與個人風格,既有古法之韻,又不失創新之意。他善於運用筆墨的濃淡變化,營造出層次分明、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。其作品《處人應己所不欲,不施於人;處事應行有不得者,反求諸己》即展現了他對書法藝術的深厚理解與精湛技藝。
藝術作品的歷史價值
閻錫山的書法作品不僅具有藝術價值,更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意義。他在作品中常融入對時局的思考與個人哲學,反映出其深邃的思想境界。這些作品成為研究近代中國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資料,對後人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提供了珍貴的視角。


收藏與傳承
閻錫山的書法作品因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與深厚的文化內涵,受到眾多收藏家的青睞。目前,部分作品被收藏於各大博物館與私人收藏中,並定期在藝術展覽中展出,供公眾欣賞與研究。這些作品的儲存與傳承,不僅延續了閻錫山的藝術精神,也促進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與繁榮。
一筆一世界,盡顯治世風骨
閻錫山作為一位集政治家、軍事家與書法家於一身的歷史人物,其書法藝術成就為後人所稱道。他的作品不僅展現了高超的書法技巧,更體現了深厚的文化修養與時代精神。在欣賞其書法作品的同時,我們也得以窺見一位歷史巨人的心靈世界,感受那個波瀾壯闊時代的風雲變幻。
閻錫山 台灣時期事蹟
1949年11月20日,代總統李宗仁以養病為由,宣布中樞軍政交由閻錫山負責。12月8日閻錫山自成都飛抵臺灣,編查了有關「太原五百完人」的名單,宣傳以梁化之為首的「太原五百完人」事跡,並短暫主持中華民國政府在台軍政,代理總統一職直至蔣中正復行視事。
1950年3月1日,蔣中正宣布於臺灣「復行視事」,復職中華民國總統。閻錫山隨即請辭行政院院長,結束三個多月的代理總統生涯,後被聘為總統府資政。此後閻錫山便定居於陽明山,過著「十年隱居,十年著作」的生活,期間共有近五十名忠心部屬也跟著遷入,打理閻錫山住居生活。
1960年5月23日,閻錫山於臺北病逝,葬於陽明山。7月29日,蔣介石簽署發布了褒揚令,全文如下:
「總統府資政、陸軍一級上將閻錫山,才猷卓越,器識宏通。早年追隨國父,著籍同盟。辛亥之役,倡舉義旗,光復三晉。民國肇建,即任山西都督、督軍及省長,振飭庶政,訓齊卒伍,軍容吏治,煥然一新。北伐告成,歷任國民政府委員、內政部長、蒙藏委員會委員長、陸海空軍副總司令、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、太原綏靖主任等職。外膺疆寄,內贊樞衡,碩劃敷陳,並昭懋績。抗戰軍興,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,兼山西省政府主席,創興兵農合一之制,促進生產,增強戰力,厥效彌彰。故宇既收,赤氛重煽。三十八年出任行政院長及國防部長,受命於危難之際,馳驅蜀粵,載徙台員,遺大投艱,勛勤備著。中興在望,匡輔方資,遽喪老成,實深軫悼!應予明令褒揚,用示政府篤念勛耆之至意。此令。」
閻錫山作品


